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第1页

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比较归纳、概括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及成因;通过学习中原人口大量外迁,分析古代人口迁移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联系;引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教学难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本、学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为广大立国之本。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有哪些?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农业在经济格局上有何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南方。

二、展示目标:

三、【讲授新课】

  【PPT展示】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概念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分布及特点

  【PPT展示】《四大经济区域分布图》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目

  问题设计一:【ppt展示】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特点,将全国分成哪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山东、山西地理概念有何不同?四大经济区域的地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总结】总体特点:区域的多样性(地域分布上)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问题设计二:山东、山西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原因?

  【播放视频】江南圩田的发展使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过渡:江南得到开发方主要原因是中原人口的南迁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问:中原人口为什么大量外迁? 古人总结的人民流亡的原因:"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具体地讲就是天灾、徭役、供应军需、高利贷的盘剥、经营不善五个原因。

   1.原因及过程

  【课件展示】

  ①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的原因有哪些,其代表性的三次中原人口南迁的高潮是什么?

  ②我国古代北方人口的三次南迁高潮有何共同之处?

  ③今天我国出现的人口迁移与古代中原人口的南迁有何不同?

  生:古代人口外迁是主要因为战争动乱,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迫使的;而现代人口的南迁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劳力流向城市,促进经济的发展。

  【课件展示补充拓展】 五族内迁和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

  

  【课件展示】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影响

  (1)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

  过渡: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重心也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转移至南方长江中下地区。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及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后回答。针对学生的差异性,为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及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故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加以提问!)

  学生:阅读课本第三目,探究思考并完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及完成表格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

   (2)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

   (3)南方地区本身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教师:强调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原人口的南迁。因为补充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拓展升华】 :由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得到哪些启示?(学生思考、合作探究、自主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

启示:(1)合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3)经济发展要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4)发展经济要与保护自然环境结合

              ......

2、过程 :

  教师简单介绍,突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

  

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朝代 南 方 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四:(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及苏州)十之二一。"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 --《图书编》卷36"吴风俗"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

读图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屏展:【答案】趋势:总人口不断增加,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减"(黄河流域大幅减少,长江流域大幅增加,最终超过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有所增加)(4分)

原因: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4分)

  【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汉代以来我国形成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区域经济,全国经济呈现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二是由于天灾人祸不断,我国在两晋之际、唐朝后期和两宋之际形成了三次人口南迁浪潮;三是全国经济重心经由六朝、唐朝和两宋完成了南移的过程,经济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六、当堂检测:(7个选择题)

目标及要求(3分钟)

认真审题,安静作答,力争全对

自主回答

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朗读加深记忆

阅读教材后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观看视频

教师引导学生细说教材,分析难点。

思考并回答:

学生朗读《永嘉行》反应了为躲避少数民族的入侵而南迁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小组代表展示答案

从整体角度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目标,使教学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从总结规律,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战乱

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点的理解。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团队意识,树立制度自信。

检测本堂课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