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24 飞向太空的航程(2)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24 飞向太空的航程(2) 学案第1页

  练案24 飞向太空的航程(2)

  本练案共2页,共6题,满分为23分,用时3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现代文明既造就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繁荣,也孕生了种种欲望人、技术人、工具人等异化的人和单向度的人,由此,以情为内核的艺术和审美的出场必然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确切地说,艺术和审美并不能承担拯救世界的沉重使命,但它们确实是可以给予生命滋养、呵护、澄明、提升的深层源泉和特殊力量的。

  西方现代美学孕生的原初使命就是对于长期被科学世界所忽视的人的感性的关注。康德构建了审美判断的情在纯粹理性的知和实践理性的意之间的通道,席勒进而认为,惟有美的自由观赏才能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并把和谐带入社会。在当代生活实践中,和谐生命的具体形态不应是单一的。在中国文字中,"和"的本义是歌唱的应答与乐器的和声,后引申为不同事物的相辅相成和多样统一。"和"不仅是相从相应相顺相合,也是相灭相生相反相成。因此,"和"的审美境界不是简单趋同,而是在矛盾冲突和多样统一中达致和谐。美能够调解矛盾,它在生命实践中,否定简单单一性、片面无冲突性、绝对静止性、机械强制性等,倡导丰富差别性、多样矛盾性、动态统一性、情感诗意性等审美属性。审美化的和谐生命,犹如精彩的电影和舞台剧,活色生香,矛盾而动态平衡,冲突而升华超越,赋予了生命丰沛的内涵、多彩的面貌和美丽的诗情。就如凤凰之涅槃,毁灭的悲壮成就了新生的欢乐。

如果说在西方现代文化语境中,审美是与人文主义思潮和工具理性批判相联系,那么引入中国现代文化语境后,审美则同时承担了工具理性批判和情感生命启蒙的双重职责,它把反对生命欲望化和反对生命工具化同时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中国现代审美人格不仅以情为生命的本体张目,也倡导由启情而美情,最终把情感的涵育导向了人格的美化。审美人格不仅把感性与诗意带入了我们的生活,也把反思与批判带入了我们的视野。在中国当代生活中,人对物质生活的高度热情及其伴生的欲望追逐,人对理性与技术的崇拜追求及其人性的片面发展,人的主体意识高涨所伴生的个人主义、自我中心等倾向,使人的自身发展面临着复杂的不容回避的挑战。审美人格不仅以它远功利而入世的诗性超拔着我们的生命,实际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