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归园田居 教案(1)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归园田居 教案(1)第1页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背诵这首诗。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和作者的人格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和谐宁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恬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再次共同感受他那高尚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

  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哪些的情况?师出示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到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他少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之壮志。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为人们呈现出一幅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田园诗的始祖,也被称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

  三、初步感知

  播放配乐朗诵,找出扣题句。

  自由诵读

  明确:守拙归园田。

  能解释一下吗?在全诗中有具体的体现吗?学生自由发言。

  解题:1、"题好一半文",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大家思考一下题目"归园田居"是什么意思?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又是哪个字?

  明确:回归田园居住;诗眼是"归"。

2、既然"归"字是诗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