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1.4 地球的结构 教案3
2019-2020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1.4 地球的结构  教案3第1页

1.4地球的结构

课题 1.4地球的结构 时间 班级 姓名 冯传义 教法 导学式 教具 多媒体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软流层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线。

新课讲解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分析】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阅读P25《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思考:①什么是地震波?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

  【板书】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读图、分析】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1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板书】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阅读分析】阅读教材P25-26,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壳 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③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地幔 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 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②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疑难解析】①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②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②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多媒体展示板画、表格进行小结】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1000

  

2900

  

5000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 外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了解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讲解】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阅读分析】阅读P27,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1.大气圈: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总结】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这些结构和圈层所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