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
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第1页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 导学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 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二、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三.环境效益

  读课本P61《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

  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四.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

1、 经济效益

2、 社会效益

3、 环境效益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