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学案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学案第1页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学案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有理、有据、有节、有情的辩驳艺术。

2、体会作者在辩驳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见识、智慧和气度风范。

【学法建议】

设计活动方案,指导学生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辩驳。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省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2、背景知识:

  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历史选择了前者,历史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就在梁思成为"梁陈方案"奔走的时候,拱卫北京500多年的明代城墙正面对着存与废的抉择。对于北京城墙,"梁陈方案"曾作出这样的设想:"今日这一道城墙已是个历史文物艺术的点缀......城墙上面是极好的人民公园,是可以散步,乘凉,读书,阅报,眺望的地方。底下可以按交通的需要开辟城门。"可是,拆除派的声音越来越大,梁思成不得不为之一搏。他抱病写下了本文,发表于1950年5月7日出版的《新建设》杂志,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结合城墙的保护对"梁陈方案"的原则作了进一步发挥,建议将城墙建设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环城立体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