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3-4 12.3 波长、频率和波速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3-4   12.3 波长、频率和波速   教案第1页

课时12.3波长、频率和波速

1.知道波长、周期、频率、波速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式,并能应用这些关系式解答有关问题。

  3.明确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周期性、多解性形成的原因和结果。

  重点难点:波长、频率和波速三个物理量及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波长、频率和波速是描述波的特性的物理量,要让学生理解它们。教学中可通过波动箱模拟、演示波源振动一个周期形成的波形,并结合多媒体动画课件来帮助学生认识波长。在学生认识波长、频率和波速三者的关系后,应进一步加深对波动图象的认识。

  导入新课:我们拿着绳子的一端上下振动,绳波在绳子上传播。如果改变振动的快慢,即改变机械振动的周期,那么所形成的绳波在绳子上传播的速度改变了吗?波的传播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波长(λ)

  (1)定义: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①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2)特征:在横波中,两个②相邻波峰或两个③相邻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在纵波中,两个④相邻密部中央或两个相邻疏部中央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2.周期(T)和频率(f)

  (1)定义:波的周期(或频率)即⑤波源的周期(或频率)。

  (2)规律:在波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周期(或频率)是⑥相同的,它们都等于⑦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

(3)关系:周期(T)和频率(f)⑧互为倒数(或乘积等于1),即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