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edu名校推荐】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6 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02edu名校推荐】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6 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第1页

集宁一中教学设计(高C语文)

课 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

标 1.知识目标 l、了解创作背景及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2、学习词人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的手法。 2.能力目标 把握本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3.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重点: 体会词人抗金救国、恢百中原的热切期望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难点:分析运用典故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1、检查《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背诵。 2、生齐背全词。 二、根据课下注释简介背景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l、自由朗读,把握诗歌情感。 2、找生泛读,点拨朗读时注意的重点。 3、生齐读,初步把握诗歌情感及思想内容。 4、译读,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 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把你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并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出标注,提出来人家共同解决。

四、设疑自探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想必人家心中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就请大 家就把你心中的疑问说-说。 预设问题: 1、词义理解:"风流、气吞万里、 草草、 北顾、可堪"如何理解? 2、词中描写了哪些人物?这些都做了什么事?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3、词中运用了哪些手法?

五、解疑合探

下面大家带着上述问题默读全词,独立探究,并注出你的思考

1、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怀孙权-钦佩 怀刘裕-仰慕

刘义隆一吸取教训 廉颇-无奈忧愤

【赏析:(l)前两句,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占风流人物",他侧重的是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刘裕率兵北伐,武器锋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竞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政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他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3)师问题引导: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歌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实现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下片前三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引出历史教训。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在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看注解,在此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

(5)中间六句:追忆亲眼所见。

回想当年,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呈现在眼前: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然而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己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6)忆廉颇,最后一句是全词的主旨句,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则体现了词人满腹的无奈,怨愤。词人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4、主要表现手法:用典、借占讽今

五、质疑再探

本词学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进一步探究。

六、运用拓展

请大家根据平时诗歌赏析的重点,针对本词出一道题。

1、学生题展示。学生同答、点评。

2、师补充试题:

回顾本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1)作者出生地、所处时代、经历、做官、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

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 当时66岁。 (2)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意象,苏词: 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多实景描写, 诱发联想,景在一起描写。 辛词:江山、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联想到多是虚景,景是 分散的。 人物,苏词:周瑜-感慨英雄-超脱旷达 辛词: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廉颇-忧愤 无奈 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 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勇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 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七、小结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 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警告。

补充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