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3第2章第3节分子的性质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3第2章第3节分子的性质教案第1页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共价键和分子立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分子的重要性质,从而达到利用物质性质的最终目标。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同学建立基本化学观念之一--"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能从这一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推测物质的重要性质--分子的极性等。

  

  【设计思路】从身边的事实"肥皂、洗涤剂能去油污"入手,结合已学的化学键等结构知识,对比分析H2、HCl中的化学键,从而得出键的极性这一概念。再过渡到分子极性的讨论,从概念本质--"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以及物理中"共点力的合力是否为零"两条渠道,拓宽思维面,并设计两个实验来加以验证。

  

  为了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分子结构与分子极性的关系,正确判断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成为关键。基于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力"的知识,通过转化,建立"物理"模型,将"电负性"的概念转变为"力";将"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转变为"共点力的合力是否为零"。再结合直观教具--球棍模型,以及电脑动画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转化为直观的、可操作的"判据",以简驭繁、化生为熟,同时着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概念;

  2.了解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关系;

  3.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实验、建立模型和抽象思维,向学生渗透化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

  ①从宏观到微观,探究"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关系;

  ②从现象到本质,加强实验和理论的结合,协同揭示化学中的"因果"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求实、合作、进取的优良品质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揭示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化学现象。

  

  【教学重点】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准备】球棍模型、教学课件、实验准备

【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