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阿Q正传 教案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四 阿Q正传 教案第1页

     《阿Q正传(节选)》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震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 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 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 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 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 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 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