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上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上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第1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三、探究词文含义: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提示: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提示: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提示: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①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②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