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1课时 教案
2017-2018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1课时 教案第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

  2.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能力

  1.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比较,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2.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学习,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的观点,认清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区别。

  2.树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

  3.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教学重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讲好这个问题,要从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认识的标准四个方面讲述。但是,在这四点中,更为重要的、根本的、起基础作用的,则是前两点,即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因为实践决定认识,主要在于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检验认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是在前两点基础上的引申和发展,没有前两点,就没有后两点。所以,本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来源和动力上。

[教学难点]

  第一个难点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学习时,学生容易产生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用一个特征否定另一个特征的看法。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第二个难点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该难点难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认识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