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3.3化学方程式》教案教学设计
免费下载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3.3化学方程式》教案教学设计第1页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过程)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中学 郑连丰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注意:1.组织学生完成任务单中的:复习与任务一;

2.分组和组内分工并命名组名"1、2、3、4、5、6、7、8等";

3.实验前每个实验药品贴上标签,带气球的与需氢氧化钠吸收剂的实验充分预备好;

复习巩固学习本节所需的知识(课前教师PPT出示答案,学生核对):

1.哪些物体受浮力:浸在液体或空气的物体,物体都受到液体或空气一个 方向上的浮力;且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 。

2.化学反应式:箭头左边为 物,箭头右边为 物,箭头上方或下方为 。

3.铁生锈反应式: ;

木炭燃烧反应式: ;

白磷燃烧反应式: ;

蜡烛燃烧反应式: 。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按学生认识需求提出统摄性问题 1.【引入】前面我们学过一些化学反应。感觉如何?将来还会遇上许多化学反应。怎么办?怎么找规律,看看我们的先辈是怎么做的!

2.【出示阅读内容】

3.【小结】:无论古今中外都追求事物的同与不同,变与不变;只不过从肉体、灵魂迁移到物质、微粒等事物。 【回答思路】寻找规律。

【阅读】人类的认识史,就是一部追求永恒(生)的历史。在古代中国,秦始皇、唐太宗等从求肉体的长生不老,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追求精神和灵魂的永恒,少数学者如德谟克利特则采用思辨(缺乏证据)讨论物质或微粒的永恒;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求事物的相同与不同,或求变与不变"是达永恒的方法。这也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到了近代,道尔顿、拉瓦锡则从宏观实验中寻找证据推测微观世界的永恒。

今天我们就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求事物的相同与不同,或求变与不变"的光辉思想的照耀下,探索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变与不变的规律。 按学生的混乱,组织教学是教学的起点。穿越时空、地域、学科的阅读材料则是让学生感知东西方文化、古代与近现代对求知方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由科学精神和方法引入统摄性问题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方法教育是以过程知识为载体的。 展示点评修正课前预学成果:明确核心问题和假设。

1. 组织汇报交流预学成果。

2. 核心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和元素角度的解释;

3. 核心板书学生自己的、残缺的假设"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不变"--露前概念作为检验标靶;

4. 提出诘问,让学生思考,修改假设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量=生成物质量。"并修改板书。

5.点明任何推测的观点都是待验证的假设。且微观、元素不变规律,在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之前,科学家是通过宏观的质量规律验证的。 1. 【汇报交流】

自主探究任务一:寻找化学反应中的变与不变

(1)变:物质(或分子)种类,能量的形式变(化学能与其它形式的能在相互转化)。

(2)从水电解过程模型说出化学反应的三个不变。

a.从微粒角度看:化学反应前后, 种类不变; 数目不变;这种微粒的质量不变;

b.从元素角度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与每种元素的质量是否改变?

请推测宏观:在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是如何变化的?

2. 【思考】(诘问1):如果宏观推测是这样表述:"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不变"。可否理解成10克蜡烛燃烧,燃烧后蜡烛仍然是10克?事实是如此吗?

3. 修正假设。 1.课前学生自己能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

2.由任务一形成核心问题,自主推测出(暴露)残缺假设。核心问题是统摄性问题的关键所在。

3.通过诘问,破残缺假设,并修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