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
2009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第1页

(十三)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

社科文是社会科学论文的简称,它是高考规定的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文章之一。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社会科学论文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我们在语文课本上学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讲讲要事求是》《义理、考据和辞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等,都属于这一类文章。由于这类文章牵涉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面较自然科学论文要广泛得多,自然也是高中学生必读的一类文章,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经常选用的文章。20世纪最后10年的高考语文第Ⅱ卷,除1991年选用《世间最美坟墓》(茨威格)、1998年选用《报秋》(宗璞)、2000年《长城》(鲍昌)这三篇文学散文而外,几乎全部选用社会科学论文。可见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论文的阅读,切实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下面围绕着命题和答题论述几个问题。

【选材特点】

高考选择社科文作为阅读测试的材料,是有一定的标准和倾向性的。概括起来说有下列四点:

1、学术性强

这里所说的学术性强,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不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段,都可以看出这一特点。譬如1996年选用的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是一篇音乐评论。这篇评论着重论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点,揭示贝多芬音乐创作之"谜",专业性很强。文中还介绍了巴赫和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特点。以及"贝多芬以后的音乐"。前者说明贝多芬音乐创作特色形成的背景及其承传与发展,后者点出贝多芬音乐创作对后世的影响。可见文章本身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再如1999年选用的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是经过命题者删节和调整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判了种种"不能创造"的观点,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满腔热沈地鼓舞人们去创造;文中所论述的教育的最大成功在于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祟拜之活人的见解,极为精辟。所论述的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全面而深刻。其学术价值,即使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也是不可小看的。

文章的学术性强自然会给高中生的阅读带来一些困难,但是,这些困难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其一,所选这类文章在写作上多为深入浅出;其二,命题者也会为我们的阅读理解提供一定的方便,如标出篇名、作者或写作时间,这便会给我们作提示,引导我们联想或调动知识积累的作用。有的文章还提供必要的注释等。只要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命题者提供的方便,读懂、读通这类文章就不会是很困难的。

2.品位高雅

高考所选社会科学论文,它们的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如朱自清、朱光潜、钱钟书、吕叔湘、郁达夫、萧伯纳、陶行知等,这就保证了文章的品位。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作者独到的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都是精品,是严肃的文章,自然不会有"精神污染""语言垃圾"之类的东西夹杂其中。同时,这些文章又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因此称这类文章品位高雅,是不为过分的。

3.距离感大

高考所选社会科学论文写作年代一般比较早,多为几十年前的作品,今天中学生读来"很难投入""引不起共鸣",这就是所谓距离感大。这距离感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