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印月》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印月》教案第1页

科目: 语文 ,第 三 单元,第 10 课,课时: 黄岛区理务关小学

课题 10《二泉印月》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琴声变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3、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美好理想和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在音乐的变化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教学难点:通过感情朗读去体会和表现阿炳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精神品质。 探

程 探 究 内 容 师 生 互 动 一、 以海伦•凯勒的名言导入,引出用心灵来感受音乐的意境之美:

  今天我们就用心来感受一部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

【学】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生字的注音,认清字形。

②读顺语句,读通全文。

2、课件出示字词:

  无锡、惠山、倾诉、激愤、乐坛 、

  美丽富饶、享有盛誉、静影沉璧、升腾跌宕

三、走进文本,细读品位:

(一)品位月下二泉美景,感受月夜二泉的优美。

1、过渡: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实际上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在我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下这篇课文,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词都找出来。

2、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月光之美和月下二泉之美的词语。

3、交流。

映示: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指导朗读,引导说说读后的感觉。(拉开拉幕遮盖的标点,引导感受如诗如画的意境。)

  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茫茫月夜、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一泓清泉、淙淙流水、蜿蜒而来。(投影出示)

  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二)悟情。

1、导:是呀,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但是,同学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

(生:可惜、孤独、黑暗"")

2、又一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在一个中秋之夜再次来到了二泉池畔,此时,他想起了谁?听到了什么?读课文第4节,把有关的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3、读后交流。相机板书:泉声

重点理解: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是谁在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为什么要倔强地呐喊?

练读这句话,体会表达的情感。

(2)师:如果让我们本小节中的一个词来书写阿炳人生的话,你觉得应该是什么? 生:坎坷 指读、齐读

【研】(3)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

生:在第三自然段的"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生: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生: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4)想像说话:是啊,双目失明的阿炳、疾病缠身的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呢?书上没有写,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

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早晨,双目失明的阿炳又走上街头......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

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拖着沉重的步子卖艺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

一天深夜,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浑身发抖......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

也许......还有很多也许......

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导读这句话。

4、十多年之间发生的事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正是有了坎坷经历的积淀和二泉之美的渲染才有了二泉映月的诞生。

【展】(三)聆听名曲,感受阿炳的内心世界;

1、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全体静听。)

2、现在再听这首二胡曲,同学们感觉怎样?(音乐声中)

3、让我们来看书上是怎么来写这首曲子的。

出示合作探究:

读课文第6自然段,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感情的语句,用"~~"画出;自读后小组讨论。

板书:琴声

4、汇报交流

相机根据乐曲的变化配乐导读。

(1)、随音乐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展开丰富的联想来细细品味。

②、师:课文中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音乐响起) ①比较一下它和你刚才听到的乐曲有什么不同?(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说一说)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部分语句。 ②、指名读,集体评议。 师:他读得怎么样?你听出了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势不可挡的气势了吗。 ③、通过品读欣赏这一乐段,你从阿炳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师:让我们满怀着对阿炳的深深敬意再读课文。齐读。 (3)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②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

(四)走近阿炳,感受其精神(课文最后一段):

1、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

大屏幕出示: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2、齐读。

3、音乐起,读"小资料",再感人物。

导:清纯的泉声引发了优美的琴声,优美的琴声倾诉着阿炳的心声。(板书:心声)

1、琴声、心声交替出现:(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标注。)

A、琴、心:"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人生道路。"四句。(让生读后,评说:)

a.琴声犹如泉声一直流进我们的心田。

b.琴声表达了阿炳的绵绵思念。

c.泉声记录了阿炳的人生之路。

d.泉声映照出阿炳童年的记忆、优美的景色、慈祥的师父、苦难的记忆都随着这琴声流淌出来,我们可以真切的读出四个字,那就是:爱、恨、情、仇。(出示指读)

B、琴、心:"随着......无限向往。"四句(让生读后,评说:)

  一位哲人说过:"真实才是最美的"这琴声就是阿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出示指读)

C、 琴、心:"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的月光。"四句

(让生读后,评说:)

  爱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一种幸福,一种希望。想想看,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博大的"爱心"? (出示指读)

2、配乐齐背第五段,融入情景。

1、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2、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小泽征尔的故事

屏幕出示:

  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此曲时,不由得跪了下来。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三天后,阿炳吐血身亡,只活了57岁。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阿炳的一生不仅留下了《二泉映月》,还流下了《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想一想:他要跪拜阿炳的什么精神?

四、总结全文,深化情感。

  淙淙的泉水声,引发阿炳的琴声,阿炳的琴声倾诉着他的心声。

【练】1、师: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些什么?拿出笔来倾吐一番吧!

2、学生练笔,师巡视指导。

3、一吐为快。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阿炳:我想对你说......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一处美景 泉声

一首名曲 琴声

一段经历 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