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学年高一生物(必修一)学案:第一章 实验一
10-11学年高一生物(必修一)学案:第一章 实验一第1页

第4课时 实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

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知识精华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原理:

  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前三种糖的分子内都含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半缩醛基,因此叫还原性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基,因此叫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实际上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的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可溶性的非还原性糖。

  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混合后,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二、脂肪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脂肪时,可用苏丹Ⅲ或苏丹Ⅳ,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染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染色反应为红色。

三、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 作用,形成紫色或紫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都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从而用来鉴定蛋白质的存在。

题例领悟

例1: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A、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B、无色 浅蓝色 棕色

C、砖红色 浅蓝色 棕色 D、棕色 绿色 无色

  解析: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立即生成浅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因此,答案为A

例2:将面团包在纱布中在清水中搓洗,鉴定黏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用的试剂分别是:

A、碘液、苏丹Ⅲ溶液 B、双缩脲试剂、碘液

C、双缩脲试剂、苏丹Ⅳ染液 D、碘液 、斐林试剂

解析:白浆为淀粉,淀粉遇碘变蓝,黏稠物质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因此,答案为B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徒手切片时的刀口方向应是 ( )

A、向前 B、向内 C、向左 D、向右

2、在鉴定蛋白质样品时,加双缩脲试剂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 )

A、先加A液,混合后再加B液 B、先加B液,混合后再加A液

C、A、B液混合后立即加入 D、上述方法都可以采用

3、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中,错误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