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 教案(2)
2017-2018学年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 教案(2)第1页

《六国论》教案

苏洵

教学目标:

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熟读课文,领悟借古讽今、对比论证等写法。

  4、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掌握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3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解题,翻译课文

一、 导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李世民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题解: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六国:秦国以外的另六国,秦终灭六国,统一天下。

3、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借对历史事件的叙述,阐明自己的观点,达到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目的。

三、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选自《苏明允哀词》)

四、背景介绍:

1、《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