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学案导学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
历史:新课程学案导学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第1页

新课程高考一轮复习学案导学专题十八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程标准】

1、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史实。

2、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维史实。

3、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局面形成原因

(1) 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奴隶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动摇)

(2)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3)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崛起)

(4) 思想文化上

(学术下移,学在民间)

2、 派别代表人物

(1) 道家学派

老子 代表作: (《道德经》)

    思想: (A、道B、辩证C、无为)

  庄子

   (寓言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

(2) 儒家学派的 (孔子、孟子、荀子)

(3) 墨家学派的墨子

主张:

(A、兼爱B、非攻C、尚贤)

评价:

(代表下层群众,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受人们重视)

(4) 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主张:A、

(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B、

   (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古代社会统治理念基础)

3、 历史影响(意义)

(1)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