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城乡规划》(选修4)知识精要
2010届广东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城乡规划》(选修4)知识精要第1页

2010届高三文科地理《城乡规划》(选修4)知识精要

广州从化中学

学习要求:(2010年广东高考《城乡规划》大纲)

  1、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2、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4、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5、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6、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7、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8、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考点点拨:

第一部分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分类:

 乡村:以农业活动有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是由发展而成的。

(二)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1.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2.乡村聚落形态:

  (1)集聚型村落:简称集村,按村庄延伸形式又分为团状、带状和环状等。

     团状:一般位于耕作地区的中心,地形上多为平原、盆地。

     带状:是因近水源,而沿河道伸展,或避免洪水浸淹而分布于向阳高地成条带状延伸。

  (2)散居型村落:表现为分散、孤立的特点。耕地数量少、分散不连片。每户为了最大限度接近耕地而分散建宅。地形上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

 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

北方聚落系统 南方聚落系统 西部聚落系统 住宅形式 多平房,住宅有院落 多斜顶,房前屋后都是农田或菜地 帐幕式住宅 规模、密度 大型聚落、密度较小 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 小型聚落、密度最小 聚落形式 团状聚落 团状、带状各占一定比例 散居、流动性村落 农业生产 旱作为主 水田为主 灌溉农业、草场牧业、高寒农牧业 (三)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1.城市特点:

(1)以人为主体;(2)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3)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

2.城市的形成: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城市的形成条件:

(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形成的物质基础

(2)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