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学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学案)第2页

一、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一 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材料二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 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庐舍。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概括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海禁政策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明清政府推行这种政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2)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政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8•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3.(2018•海南高考•5)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

课后案--应用拓展·能力提升

  1.乾隆四十年(1775年),两江总督高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

  2.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发展

  3.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自耕农数量减少

  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 D.土地兼并加剧

  4."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筑界墙,沿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  )

  ①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②倭寇会夺取沿海地区 ③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会危及统治 ④可防范英国猖獗的鸦片走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中国的县级机构自唐之后数量一直变化不大,在2 000到2 300个之间,可市镇数量却几何级增多,至清中期,全国已有二三万个。市镇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 B.专制制度的相对稳定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

  6.《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  )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

  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

  7.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坚持重农抑商政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8.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日"请开市舶,易私贩(走私商)为公贩(合法商人)"。同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这表明(  )

  A.封建经济已经具有开放性 B."海禁"政策在当时已无积极意义

  C.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 D.当时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9.乾隆后期谕旨中提到英国:"在西洋诸国中较强悍,且闻向在海洋有劫掠各国商船之事"。对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等要求,谕旨指出:"如此非分于求,究其心怀叵测,不可不留心筹计......因思各省海疆,最为紧要。"据此推断乾隆帝(  )

  A.以天朝观念应对英国人 B.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

  C.认清了英国通商的本质 D.对与英国交往有所警觉

  10.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

  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11.以中介为主的牙行,发展到清代变得更加细化,其中就有一种在沿海地区产生,在交易双方起担保责任,保证商品交易顺利完成的牙行,一般称为"保税",或者"保载行",堪称清代的"保险公司"。这说明(  )

A.清代的商品经济异常发达

B.清代的服务行业发展迅速

C.清代彻底废止了海禁政策

D.清代的中外贸易更趋频繁

12."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物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13.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14.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15.(2018·海南高考·6)

表1 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

时间

国家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印尼 8 51 251 泰国 1 4 85 马来西亚 1 7 216 合计 10 62 552 表1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