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学设计】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学设计】第2页

  设计意图:从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两个角度讲述农业的起源,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同时训练学生对不同史料的价值进行分析和判断。

  一、生产力: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形成

  教师:何为"精耕细作"?

  学生:精细地耕作......

  教师:可以从农民的哪些行为判断其是否精细地耕作?

  学生:松土、除草、施肥、杀虫、灌溉......

  教师:农民以上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提高单位产量。

  [活动1]学生根据回答总结"精耕细作"的概念。教师给出专业的概念解释,并指出精耕细作的前提是"一定面积的土地",目的是"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通过2016年海南卷的第6题以及学案的第6题加以巩固:

  (2016海南卷·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学案·6)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屯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