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孙之训诂学研究
王念孙之训诂学研究封面图

王念孙之训诂学研究

刘精盛, 著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讨论了王念孙在训诂理论上的革新以及对其训诂方法的影响,重点研究了王念孙在《读书杂志》的校勘上、在同源词研究上的突出贡献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作者介绍:

刘精盛(1965-),男,湖南省涟源市人,文学博士,吉首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在《古汉语研究》、《学术界》、《语文建设》、《汉字文化》、《内蒙古社会科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广西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论坛》、《唐都学刊》等二十余家学术刊物发表古汉语论文四十余篇;2007年7月在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诗经通释》,受到许多高校图书馆读者荐购,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湖南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等媒体上有书评介绍,远销港台、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和北美;其博士论文《王念孙的训诂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清代训诂学代表人物王念孙训诂学的著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王念孙的生平与著作概述

第二节 对王念孙训诂学的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王念孙训诂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训诂学的发展

二、有利于词源学的发展

三、发现王念孙训诂专著(包括研究王念孙训诂学的论文和专著)中的阙失

四、服务于古籍的整理研究

五、王氏训诂专书中的丰富语料有补于大型辞书的编纂与修订

第二章 王念孙在训诂理论上的突破

第一节 初具历史语言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

一、“就古音以求古义”的提出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注意语言性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第二节 提倡系统研究词义,开始了传统训诂学的转型

一、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二、类聚群分,同条共贯

第三节 知“义存乎声”,对语言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第三章 王念孙在校勘上的成就和不足

第一节 对古书讹误之由的归纳和分类

一、从文字的角度

二、从语言的角度

三、从文化的角度

四、从修辞的角度

第二节 王念孙在校勘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一、深厚的小学功底

二、熟悉古籍和古注

三、有语法意识

四、丰富的文化素养

五、丰富的版本知识、文献知识

六、明古人修辞,知古文章法

七、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第三节 王念孙校勘的价值和意义

一、对于古籍整理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二、对于辞书编纂与修订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节 王念孙在校勘上的不足

一、原文可通,王氏误以为有讹

二、原文有误,王氏校勘内容有失

第四章 王念孙在同源词研究上的成就和不足

第一节 《释大》在同源词研究上的成就和不足

一、《释大》大义探微

二、《释大》同源词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及其不足

第二节 《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上的成就和不足

一、《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上的成就

二、《广雅疏证》的“同”和“通”

三、《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读书杂志》与同源词研究

一、有意识地研究同源词

二、《读书杂志》中的“同”和“通”

第五章 结论

一、贡献

二、不足

附录

王念孙的《古韵二十一部通表》

谈通假、同源现象中的音同音近问题

《评高邮王氏四种》研究王氏校勘训诂之得失平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王念孙之训诂学研究》分五章。第一章重点阐释了研究王念孙之训诂理论与训诂实践的价值和意义,着重指出探讨王念孙在训诂研究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今天的训诂学的发展,正确评价王念孙的同源词研究有助于我们今天的词源学的发展。第二章写王念孙相对于前人和同时代人在训诂理论上的三大突破:一是初步具有历史语言观,他提出的“就古音以求古义”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就使得他的声训与前人的声训有了质的不同;二是提倡系统研究词义,使训诂学由解经发展到初步具有解释学意味的阶段,促进了新训诘学的产生;三是他知道“义存乎声”,对语言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使训诂方法由形训为主发展到以声训为主。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王念孙之训诂学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0172767
《王念孙之训诂学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长春出版单位吉林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王念孙之训诂学研究是吉林大学出版社于2011.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13 的主题关于 王念孙(1744~1832)-训诂-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