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自如的中庸处世之道
进退自如的中庸处世之道封面图

进退自如的中庸处世之道

杨胜文, 主编

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通过对比儒家和道家学说在对待人生态度上的不同,明确为人处世应遵守的相应规则。

书籍目录:

第一章外圆内方为人处事的哲学

礼之用,和为贵

以和为贵,恰到好处

不重则不威

稳重给人以威严

无友不如己者

慎重交友,宁缺毋滥

不违师言,如愚

做人要有主见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只说不练,不如先干后说

君子周而不比

“勾结”与“团结”

见义不为,无勇也

见义不勇为是懦弱

里仁为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忠言逆耳利于行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不要界定自己的极限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不记旧恨,不念旧恶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伶牙俐齿,未必服人

小人喻于利

不做见利忘义的小人

第二章德才兼备领袖群伦的哲学

敬事而言

领导者更应恪守信用

患不知人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为政以德

以德服人

不诚,未有动者也

真诚对待下属

举直错诸枉

任人要惟贤

临之以庄,则敬

“礼贤下士”,尊重每一个人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

做领导要以身作则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与民同乐

“再,斯可矣。”

三思而后行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有勇无谋,难成大事

第三章温良恭俭让“谦逊”的哲学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百善孝为先

德不孤,必有邻

有德就有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人做事,推己及人

揖让而升,下而饮

谦逊礼让,风度翩翩

以约失之者鲜矣

用礼节来约束自己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学会自责,有错即改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良德

第四章忠恕待人“仁爱"的哲学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立志于仁,铲断恶根

贫而无怨难

失意时勿怨天尤人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待人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达则兼济天下

义之与比

“义”字摆中间

第五章返璞归真道家之道

道可道也,非恒道

何谓“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下无“神”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谦退无争,圣人之道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天下者得天下

我独泊兮,其未兆

淡泊修身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世事顺其自然

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腹”不为“目”

不贵其师,虽智大迷

尊师重道

知其雄,守其雌

复归于朴

致虚极,守静笃

清静生活,清心寡欲

不知常妄,妄作凶

认识规律,避免祸患

反者,道之动

轮回人生

第六章无欲则刚修身哲学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诚信的人才会富起来

上善若水,泽被万物

像水一样利万物而无怨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做质朴纯粹的人

名者,实之宾也

虚名如浮云天上过

曲则全,枉则直

退一步是为了进三步

洼则盈,敝则新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少则得,多则惑

无欲则纯,欲多蔽眼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锋芒毕露不如含藏收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虚则能守,静则能观

爱以身为天下

爱自己方能爱天下

夫唯不盈,故能避而新成

不自满,而能去故成新

第七章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哲学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把握“智”与“愚”的平衡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顺境时把握好自己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智者不逞口舌之快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不要越位,也不要错位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征服自己才能征服天下

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要“伟大”不要“自大”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做于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路要从第一步迈起

善为士者,不武

不逞匹夫之勇

至誉无誉

在荣誉面前保持淡定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有时弯曲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第八章柔能克刚“矛盾"哲学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物极必反,欲擒故纵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以柔克刚

祸兮,福之所倚

祸福无定则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眼见未必为实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表面和实质往往并不一致

唯之与恶,相去若何?

是非、美丑皆可变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相辅相成,万物规律

前言

千百年来,儒家和道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长期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

儒家学说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言,即使“身无分文”,也要“心怀天下”。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教育人们要做到“五常”:仁、义、礼、智、信,即要有博爱精神,要有正义感,要知礼明耻,要明智开化,要诚实守信等。除了“五常”,最为儒家看重的就是“三纲”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通俗地说就是做臣子的服从国君,做儿子的要服从父亲,做妻子的要服从丈夫。要尊卑有常,长幼有序,不能乱来,“三纲五常”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是一种人世的思想,即主张积极进取,鼓励人们努力通过正当途径博取功名,然后为君主效力,把不思进取、消极避世的行为视为对国家的不忠。儒家主张只要是利君、利国、利民的事就要勇敢地去做,哪怕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由于重视道德修养,儒家在一定程度上是禁欲的,认为过分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是可耻的。

与儒家主张的积极人世相比,出世的道家学派则更多地关心个人身心的安顿,主张远离政治,遁世退隐。道家的代表作品中反复强调“柔弱处上,强大处下”,对待生活应贵柔、守雌,反对刚强与进取,认为那会招致祸端。道家的思想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意味,认为强与弱、好与坏、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对个人主张消极避世,明哲保身;对国家主张无为而治,勿扰于民。认为人活着最高的境界不是建立什么惊世伟业,而是全生、保身、养亲、尽年。道家的人生态度是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面,它提倡返璞归真,高蹈远引,追求个体精神自由,主张一切都顺应自然。

儒家和道家学说在人生态度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截然不同。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人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但这恰恰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实际上儒道两家并非完全隔绝,毫不相干,而是彼此交融,表里相辅。儒道互补,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儒家主导着人生的外在人世进取,道家则支配着人生的内在心理慰藉。因此,儒显道隐、外儒内道、儒中有道、道中有儒,这也是中国古代士人当中最常见的一种人生态度。

对于我们来讲,一方面吸收儒家思想,富有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采取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以天下为己任,以功业为目标;另一方面感悟道家哲学,适时地采取超然通达的人生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人世的态度做事。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思想调节,在变动不定的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洒脱自在。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进退自如的中庸处世之道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2233638
《进退自如的中庸处世之道》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三峡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进退自如的中庸处世之道是中国三峡出版社于2007.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2-49 的主题关于 中庸之道-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