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处世哲学
中庸的处世哲学封面图

中庸的处世哲学

孟凡祥, 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2.8

书籍简介:

本书从阐释什么是中庸之道入手,解析了中庸知道的深刻内涵,告诉人们中庸知道是做人处世必须遵守的美德,是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须臾不可脱离的原则。书中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深奥的中庸思想理论简单化、现实化,也通过大量生动的事实,扭转了人们对中庸之道的偏颇认识,还其以正确的说法。

书籍目录:

第一章中庸立身哲学中规中矩中正中节/1

立身之要和谐为本/2

给人面子利己利人/5

争辩抬杠百无一益/11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15

揭人隐私慎字为先/19

自嘲多欢嘲人多险/24

吃亏得福争强易折/28

断人财路绝己前程/32

不舍不得取舍有道/35

第二章中庸待人哲学张弛有度屈伸有节/41

小人怨广君子德厚/42

言多语失祸从口出/45

韬光养晦外圆内方/48

结朋交友亲疏有度/5l

失信于人败事自身/54

羽丰翼满通达天下/58

德刑并用四方敬服/61

示强逞能过犹不及/64

潜龙出水无波无纹/68

第三章中庸享乐哲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73

忘其小丧志其大得/74

乐而忘忧不亦快哉/79

爱钱有节赚钱有道/82

福为中和惜之久远/86

释然身体快乐山林/89

养生中正百年安康/92

声色犬马适可而止/94

情爱中庸好合百年/97

第四章中庸为人哲学执其两端取其中正/101

仰不愧天俯不怍地/102

言当柔和行要端庄/105

通行四海礼孚众望/108

平者居多完美少有/112

为人处世忍让为高/115

贪心不足灾祸临头/118

豁达大度宽阔胸怀/120

第五章中庸操守哲学居中位当修德得道/125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126

人而无耻不死何为/128

尊卑有序仁道至上/131

品高人敬德及长远/135

怒为恶魔伤己害人/138

赞人之贤容人之过/142

良言恶语择善而从/144

束己安人反省自知/148

戚戚于人恶留于己/151

时不我待惜时而为/154

第六章中庸情感哲学因柔得中因和得福/159

血浓于水亲关乎情/160

助人之功如日之明/163

极致为中恰到好处/166

施人以爱愁苦遁形/170

善争有功恶争为过/173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177

傲生万恶谦生礼道/181

第七章中庸修身哲学端庄沉稳守善持中/185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186

取人之长知羞而勇/188

黄金有价美德无价/191

气吞山河胸怀万千/194

不种善因难收善果/197

敬修仁义谨行厚道/200

食中淡味心神相宜/204

知己之力随心而为/207

奢为大耻俭为大德/210

谦和为福张狂惹祸/213

奉行慎独诸恶难侵/216

前言

何为中庸“中庸”一词出自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一书。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这种美德已经很久了。

“中庸”在《论语》中就出现了这么一次,仅仅从这句话很难看出它的明确含义。不过,后人根据《论语》中记述的孔子相关的言行,对它的含义做出了较为明晰的解释。宋代学者朱熹认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也就是说,“中”就是不要太过分,也不要达不到,而“庸”,就是指一种平平常常的状态。“中庸”,就是要求人们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选取或者把握一个中道,并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加以实践。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因为一知半解,对中庸做人在理解上有着许多谬误。中庸之道,实有两层含义,其一为中正,其二为永恒持久。

中庸做人,若为修身养性,则必使思无妄,行无邪,走正道,这是为人修身的中正之道。人生之初,其喜、怒、哀、惧、爱、恶、欲、忧、智、思等情感还没有形成,如同宇宙混沌之初,混混沌沌,如同一体,待其生长,有感于物才有了此十情的发生与发展,然后又有了性之不同,所以也才有了愚痴、顽劣、小人、中人、君子、贤人、圣人之分。人都自以为正确,而不认知自己的缺失,只有那些遵循了中庸做人思想的人,才会从正反两个角度审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做人的中庸内涵非常丰富,比如,人要适度工作,不能好逸恶劳,也不能劳累过度,必须有劳有息;人都喜欢山珍美味,但食多伤脾胃,只要吃饱了就行了,中医提倡八分饱,就是这个道理,不食则饥,过饱则伤;人都喜好美色,男女皆然,但过于沉迷就会伤精损身,而完全禁戒也会让身体不适,所以君子好色而不滥,行之而有度;人都有悲痛之情,但如果悲伤过度,也会伤了身体,所以聪明的人总是适度悲痛;人都难免发怒,但怒大伤肝,愤怒也不可过度,适可而行;人都会有所畏惧,也会有无所畏惧,但畏惧也应有度,更不能因畏惧止步不前;人都会有忧伤为难之事,但忧伤过度也会伤身,最好的办法就是时有远虑,有备无患;人的智慧各有不同,有人好呈能示强,有人唯唯喏喏,最聪明的人总是尽其所能,量力而行;有人喜欢思考,多思伤身,必有其度;有人很自卑,有人很自负,自卑与自负都有害于人,最合适的状态则为自信。凡此种种,可推及所有事物之中,凡修身、求学、处世、立事、齐家、治国、平天下,坚守中庸之道就会有所成,丢弃中庸之道必然难以成功。所以,为人为友为政都离不开中庸哲学。做任何事都必须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否则,什么事都走极端,就会过犹不及,使事与愿违。

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还有持恒之义,强调做事要有恒心,要心无旁骛,无论何时、何事、何地,都必须抱有真诚之心。无诚心、无恒心、无真心,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半途而废,终究一事无成。

孔子用一生的时间实践了中庸之道。他常常以这种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和事,例如,在评论他的弟子时,他认为子张做事有点偏颇,是为“过”;而子夏做事则常有点底气不足,显得拘泥,是为“不及”。在他看来,“过分”与“不及”这两者,都不能保持中道,都不是做人处世的最佳状态。显然,他主张“无过无不及”。孔子在评价《诗经》中的《关睢》一篇时,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说,它表达出来的情感恰到好处,快乐但不至于放荡,忧愁又不过于悲伤。孔子常有“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温而厉”等话语,就是要告诫人们:可以满足个人欲望,但不要贪婪;人要保持庄重,但不要骄傲;人要有威严,但不能显得凶猛。这些都体现出中庸的美德。

我们生活的最高典型终究应属孔子所倡导的中庸生活,这也正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里把这种生活理想很美妙地表达出来:看破浮生过半,半边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尘,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颜,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这种理想化的中庸生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只要我们真正地做到了中庸哲学所倡导的为人处世方略,我们所期待的那种花香四溢、笑盈八方的理想生活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著者于北京2007年7月

内容摘要: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伦理思想。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意思就是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也正因为此,中庸成了中国古代千百年来人人都应该遵守的伦理准则。在现代看来,中庸是一种为人之道、一种处世哲学。中庸的智慧,不仅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在做人做事、为官经商上,也是一门实用的学问,可以让你受益终身。本书从阐释什么是中庸入手,解析了中庸的深刻内涵,告诉人们中庸是为人处世必须遵守的美德,是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不可脱离的原则。  本书从阐释什么是中庸入手,解析了中庸的深刻内涵,告诉人们中庸是为人处世必须遵守的美德,是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不可脱离的原则。书中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深奥的中庸思想理论简单化、现实化,也通过大量生动的事实,扭转了人们对中庸的偏颇认识,还其以正确的说法。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庸的处世哲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6446099
《中庸的处世哲学》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纺织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2.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169 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中庸的处世哲学是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07.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2-49 的主题关于 中庸之道-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