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戏台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山西古戏台

乔忠延, 著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4

定价:

书籍简介:

山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主要发祥地,戏曲艺术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戏台就是老百姓忘不掉的一座精神家园。本书分为启幕、第一、二、三、四、五幕、谢幕七部分,内容涉及舞台遗存、建筑结构、戏剧壁画、木刻砖雕、戏曲楹联、逸事传奇等,从戏剧史、文化史、艺术史、建筑史等方面展现了山西古戏台的重要价值,文笔轻松流畅。

书籍目录:

序言

启幕

第一幕 一枝红杏出墙来

露台

舞亭

草台

第二幕 万紫千红春满园

山门台

二连台

三连台

品字台

佛寺台

皮影台

第三幕 领新标异二月花

乐楼下的戏台

殿背后的戏台

联体过路戏台

庙门外的戏台

村门口的戏台

三座对唱的戏台

三面开口的戏台

第四幕 小院回廊春寂寂

从牛王庙到明应王庙

从稷益庙到炎帝庙

从四圣宫到汤王庙

从晋祠到则天圣母庙

从城隍庙到乔泽神庙

从岱王庙到玉皇庙

从池视庙到九天圣母庙

从娘子关到碛口镇

第五幕 淡妆浓抹总相宜

台顶

支柱

基座

柱础

音壁

隔断

台名

楣辞

壁画

楹联

看楼

谢幕

内容摘要:

临汾市和运城市在古代曾称平阳府,包括石楼县,其时也在平阳府属下,也就是说,仅存的八座元代戏台均在古平阳府。这是古平阳府的历史辉煌。这种辉煌源远流长,尧舜禹时代政治文明的曙光从这里升起,这里蕴蓄的文化也代代流传,千秋绵延。 一部戏剧史,总是尾随着戏台史。元代是戏剧的成熟期,也就是戏台的成熟期。明、清以后,戏剧更为繁荣,戏台也就五花八门,色彩纷呈。翻看中国戏剧志,明清戏台的发展变化,首先是戏台的位置有了变化。最典型的产物是——山门戏台,也有称山门舞楼的。所谓“创立山门,上为舞门”即是记载这种变化。山门戏台一般为二层建筑,下层过人,上层演出,外看是巍峨高耸的山门,内看是宽敞气派的戏台。与金元戏台相比,不仅节省费用,还节省地盘,方便观瞻,因而广为流行……鉴赏山西古戏台,我们会发现这么一种现象:戏台多在庙里,即使在庙外也是朝向神殿的。这被称为神庙剧场或庙台广场。查考这种古迹,竟然发现这是中国古戏台的普遍现象。庙台广场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剧场形制,而且,一直延续到了近代,从未间断。宋元时期,城市曾出现了瓦舍勾栏,可惜到明初就急剧衰落,踪迹难觅。之后,尽管有专门剧场——戏园面世,但是,从数量和范围上看,庙台广场才是古代剧场的主体。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山西古戏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7205057809
如需购买下载《山西古戏台》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沈阳出版单位辽宁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山西古戏台是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04.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928.79 的主题关于 舞台-古建筑-简介-山西省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