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后现代境遇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后现代境遇封面图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后现代境遇

朱荣英,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5.0

书籍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内在品格和革命本性,使其对实践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和依赖性,它是在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相互改造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征,而后现代主义理念在当代学界的过量引介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后现代转向。只有培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方向,确立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基础,在推进其后学化进程中完成向马克思主义本性的真正复归,才能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资源,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后现代精神意蕴。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化二者密不可分,必须打通其内在联系,才可以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走向指明方向,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才会有真正的出路。

作者介绍:

朱荣英,男,1963年生,河南省尉氏人,1987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系,后留校任教至今,期间于1991-1994年,师从恩师张浩、张曙光先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人文社科学部委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中西哲学比较等问题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河南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中州学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80余篇。《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信息资料中心《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论文多篇。出版个人专著4部。曾经获得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河南省思想政治课优秀教师奖励基金特等奖。

书籍目录:

上篇: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

第一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整体构造

第一节 整体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整体构造的实践基础

第二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研究范式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实践范式

第二节 对传统实践范式的理性反思

第三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节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节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

第四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在张力

第一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多元化生”机制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的内在张力

第五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时代立场

第一节 当代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的时代立场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三化合一”方案

第六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价值创新

第一节 对马克思实践哲学创新观的评析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实践创新的价值定位

第七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大众方案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大众化与文化转型

第八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文化底蕴

第一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的文化图景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的理性自觉

第九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的民族视界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的中国方向

第十章 结语

下篇: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境遇

第一章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化预期

第二节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悖反性处境

第二章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构成原理

第一节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构成原理如何可能

第二节 后政治语境下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进路

第三章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语境

第一节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公共出口

第二节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四章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

第一节 对后现代主义普世价值观的评析

第二节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科技观的理性局限

第一节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反科学立场

第二节 海德格尔对技术生存悖论的批判

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语言观的内部困厄

第一节 后现代语言观及其内在矛盾

第二节 后现代哲学及其入学语义透析

第七章 后现代结构主义的理论特质

第一节 后结构主义及其文化路线

第二节 对后马克思主义的结构性分析

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诠释学及其理论特质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理解观及其诠释学路径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本观及其无意识特征

第九章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

第一节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三种主要研究范式

第二节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动势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后现代境遇》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内在品格和革命本性,使其对实践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和依赖性,它是在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相互改造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征,而后现代主义理念在当代学界的过量引介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后现代转向。只有培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方向,确立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基础,在推进其后学化进程中完成向马克思主义本性的真正复归,才能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资源,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后现代精神意蕴。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化二者密不可分,必须打通其内在联系,才可以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走向指明方向,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才会有真正的出路。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及高校师生阅读

  概览这本《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后现代境遇》,不难发现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朱荣英先生虽说将自己的根本理论旨趣放在了对马克思实践哲学考察上,但对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教科书框架内,而是更多地立足于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当代水平和科学形态上,侧重从理论与实践内在结合的角度研究当代马克思哲学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从历史演化的动态发展上研究马克思哲学生成、发展的阶段性、过程性和规律性,并依据当代中外哲学研究的具体理路和未来动势,对之作出了相关的策略谋划与范式选择。二是,先生虽说研究的是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境遇,但并没有停留于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简单罗列和汇编上,而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它产生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和理论实质,并将它置于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历史大视域中,详细分析了它的历史地位、逻辑结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后现代境遇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010139272
如需购买下载《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后现代境遇》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后现代境遇是人民出版社于201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0-0 的主题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