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精品版
免费下载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精品版第4页

5.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1、准备: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过程: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2月13日,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结果: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属于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全、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4、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背景: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 经过: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结果: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2、袁世凯复辟帝制 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望连任,可以指定继承人。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

3、护国战争 爆发: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4、军阀割据局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有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 危害: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陷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 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欢迎,袁世凯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开始时间:1915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5.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6.主要内容: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②提倡民主与科学。③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斗争对象:尊孔复古思想。

8.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9.影响: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重要问题:

1.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第一次是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提倡西学,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2)第二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3)第三次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它以宣传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2.近代化的探索分几个阶段?性质是什么?口号是什么?什么特点?

(1)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洋务运动为代表。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自强、求富。)(2)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戊戌变法(变法图强)、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为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科学)

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第13课 五四运动

1.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