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学反思免费下载
三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全册》教学反思免费下载第3页



第二单元

认识千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都很积极,这可能是由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当我提问:怎样比较这两袋食品的重量?有的学生立刻想到了用秤称一称,有的学生又想到了可以用手去掂一掂。当我刚要表扬发言的学生时,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然后回答道:"老师,还可以将两袋食品同时从一个高的地方放下来,哪个最先落地哪个就重。"学生能想到这种比较的方法确实出乎我的意料,虽然这种方法不正确,但是这个学生的想法是非常好的,说明他爱动脑筋,敢于打破常规思路、敢于创新,我不禁为这个学生感到高兴,同时也让班级其他的同学为他精彩的发言而鼓掌。由此看来,在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思维常常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介绍秤的时候,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分别介绍了自己见过的秤,并且说出了秤的基本用途,甚至还介绍了一些我没准备介绍的秤,远远超出了我的设想。由此我想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将表演的舞台让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放飞思想,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此外,学生能够根据台秤秤面上指针的指向,正确地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丝毫没有遇到困难,这一点也让我感到意外。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我准备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生活素材,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单元小结

教完千克、克的认识,感觉学生对这几种质量单位的认识总是那么模糊,几乎完全处于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状态之中,由于受学生年纪和生活环境所影响特点,物体的质量观念相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一种空白,怎样才能从抽象到具体,加深学生对物体质量单位的认识呢,本着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注重了以下方面的教学:

一、课前收集信息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课前,我布置学生随家长一起进入超市,进行小调查:记录物品包装袋上表示物品质量的有关信息。在信息调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超市里的小包食品的重量等,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课中探索发现 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有了课前的调查,学生对克和千克已不再那么陌生,他们已经亲身感知了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单位是用克来表示的。当在课堂上交流信息时,他们对克与千克的认识已不再那么空洞和抽象,已经建立在一种亲身感知体验的基础之上了。当出示课本信息窗中动物趣闻的信息时,他们已经有了想象与对比联想的思维方式,对1克、1千克有了浅层次的比较。然后在研究1克有多重的活动中,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2分硬币有多重,再通过比较、用天平秤来验证,就使得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有了充分的基础,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克与千克在学生的探索中已成为知识的一种再创造,深入学生的脑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