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作业第1页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与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栏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宋会要辑稿》等

材料二 判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民,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其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思路解析:第(1)问,要注意从材料一、材料二中提取相关信息,并分别说明材料一、材料二相关规定的目的。第(2)问,结合北宋中期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说明政府调整政策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1)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劄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2)材料二、材料三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问题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