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100所名校】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而大量增发交子,使交子的流通数量远远地超过了法定的限额,结果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宋徽宗改交子为钱引,以增加百姓对纸币的信心。

   --摘编自石俊志《中国货币法制史话》

   材料三 民国初年,北京国民政府曾铸造银元以为国币,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币制混乱的问题。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使银元成为统一流通的本位币,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当时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许多工商企业因此陷入困境。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但制止白银外流的效果不理想。1935年政府果断决定币制改革,实行法币政策,实行白银国有,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定为法币。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北宋交子和民国发行纸币产生的相同影响。并结合两种货币最终消亡的命运谈谈对纸币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到外国的压迫。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贮藏地。此外,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因此,同中国帝国的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多元化的体制诸因素,都使日本比中国更易遭受西方的入侵,且能更快地对这一入侵做出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至少从两个层面予以论证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2年宪法的创制过程,实际上伴随着一次较为全面的宪政改革。1978年宪法虽然也体现了一些宪政的要求,但宪政要素严重残缺。以1954年宪法为主要参照,全面修改1978年宪法,一些十分重要的宪政原则或要素被较为系统地贯彻到了八二宪法的文本中,其中包括:宪法在中国整个行为规范体系中的至上性、违宪必究;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充实保障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官员的批评权等基本权利;取消公民必须拥护中共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等不合理义务;完善代议民主制即人大制度;重新确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等属于司法独立范畴的要求;将军队领导体制纳入宪法;规定办理刑事案件有关国家机关间相互制约,部分打破了社会主义宪法不敢规定相互制约的禁忌

   --童之伟《八二宪法与宪政》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82宪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宪法创制的历史意义。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戴高乐不仅坚决反对超国家的一体化,而且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欧洲人的欧洲"。所谓"欧洲人的欧洲",其寓意异常清晰,就是要在欧洲建设中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使欧洲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欧洲。严格地说,美国并不反对欧洲建设,因为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毕竟是美国可依托的力量。当然,前提是欧洲建设的任何一个步骤和目标都应该纳入以美国为领导的"大西洋体系"中。但这却是与戴高乐主义不相容的。在戴高乐主义关于"欧洲人的欧洲"的主张里,不仅排斥美国,而且也排斥本该属于欧洲地理范畴、但却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在戴高乐眼里,英国是美国在欧洲的代言人,是想安插在欧洲共同体内的一个"钉子",一匹"特洛伊木马",他不能允许美国利用英国乘机插足欧洲。

   --摘编自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战后初期英法友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戴高乐的"欧洲人的欧洲"政策。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材料一 九八O年版《辞海》"清世宗"条,讲到雍正帝历史的要点是:"以阴谋取得帝位";(二)"以高压手段对付与争位有关的诸弟",害死允撰、允糖;(三)"康熙的亲信多遭贬斥,"(四)杀戮隆科多、年羹尧;(五)改变康熙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笼络政策,屡兴文字狱;(六)"用藩邸亲信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七)建立军机处,取消诸王对下五旗军队的统帅权,加强君主专制;(八)实行摊丁入亩政策;(九)推行改土归流措施;(十)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叛乱,镇压准噶尔贵族袭扰;;(十一)与俄国汀立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

把雍正改革放到雍正帝全部历史中去分析,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和外界客观条件的制约。雍正史中有些历史疑案,因资料不足难于论定。此外,受当时政治的影响颇大,如在清朝,不满意雍正帝的人多不敢公开、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通过批评模范督抚田文镜,曲折地表示对雍正政治的否定。民国初年反清排满,丑化清朝皇帝,人们更是津津乐道雍正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