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第3页

联解体之后,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发生在苏联解体前夕。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1)从两则材料看出,苏联两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从两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

答案 (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

(2)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

解析 第(1)(2)题,应注意抓住材料中的主旨进行概括。材料一的目标和措施说明其重视农业,从目标和结果对比分析,可看出其不切实际的问题;材料二说明其重视军事国防等重工业,从其影响可看出导致经济停滞,人民不满的问题。

[基础达标]

1.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