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edu解析】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302edu解析】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项;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C项错误;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错误。

3.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A. 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 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 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

D. 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人才流动促进了各国的发展,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故D项正确;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故A项错误;人才的流动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发展,故B项错误;C项包含在D项之中。

4.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唐宋学者把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融合。这体现

A. 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

B.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 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

D.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代学者董仲舒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发展了儒学,唐宋学者融合了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