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测试题(有答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测试题(有答案)第2页

着中国色彩名字的美国网站,专注于翻译中国网络文学原创作品。虽然诞生仅两年,却在美国拥有大批粉丝,并进一步获得其他国家读者的追捧与点赞。这说明(   )

 A.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B.网络为文化传播搭建了新平台

 C.网络为科技创新搭建了新平台 D.互联网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

16. 传播网络正能量,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下列做法属于传播网络正能量的是(  )

  ①文明上网,传播美好,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②依法上网,严格自律,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 

  ③理性上网,明辨是非,发出积极的行动倡议 

  ④在网上发布谣言等,提醒人们注意自身安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 青少年学生在利用手机网络学习知识、拓宽视野、与人交往的同时,要做到( )

  ①提高辨别能力,拒绝不良信息

  ②遵守法律,不造谣传谣,不泄露国家机密

  ③为避免上当受骗,拒绝使用网络

  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8.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以下中学生的做法不符合媒介素养要求的是( )

A. 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完善自我

B. 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学会"信息节食"

C. 借助网络,购买物品,寻医问药

D. 利用周末通宵达旦的玩网络游戏

19. 近年来,利用网络对青少年实施诱拐、欺诈和性侵害等案件时有发生。为避免此类侵害,我们应该( )

①提高警惕,安全上网 ②抵制诱惑,拒绝上网

③谨慎交友,防止上当 ④保护隐私,避免泄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 据调查,我国50%的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存在网络依赖问题,有60%多的少年犯受到过网络、手机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少年要安全、文明、节制的上网,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B. 一旦玩网络游戏,就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C. 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问题,我们要远离网络

 D. 未成年人没有媒介素养

21. 当今世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确使用网络。下列情形中,属于中学生健康、安全、文明上网的是( )

  A.应网友邀请,瞒着家长和老师,在某网吧独自与网友见面

  B.上网查阅资料时,弹出一个黄色网页,就好奇地打开了这个网页

 C.玩网络游戏时,发现电脑提示他"在线时间过长,建议休息",他马上退出了游戏

  D.在网上用同学小华的名字发帖,说其他同学的坏话

22.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启示我们( )

①要合理利用网络 ②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③未成年人自制力不强,不能接触网络 ④要积极利用网络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3. 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以下属于传播网络正能量的是(  )

①文明上网,"不传谣、不信谣、不造谣" ②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③在网络上呼吁更多的人关爱留守儿童 ④利用网络谩骂、攻击对自己不好的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4.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我们中学生对待网络的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 为了避免伤害,拒绝上网  B. 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诱惑 

  C. 正确认识网络,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D. 遵守道德和法律,文明、安全上网

2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发展,使互联网的社会功能日益增强,要传播正能量,提升传播力和引导力。这就要求我们(  )

①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②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只管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其他无所谓 ④要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问答题(4小题,共26分)

26. 学习了"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后,某校八年级(3)班正在开展"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如何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6分)

27. 随着微信、微博、论坛、博客的兴起,网络成为人们阐述思想、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但是,众多虚假信息鱼龙混杂,不少低俗、恶俗信息充斥其中。网友被忽悠、青少年被毒害、是非被扭曲的事时有发生,网络大环境亦被污染。

(1)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