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100所名校】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最不善限韵,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派,只出题不限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此而难人。"于是湘云听后说:"这话很是。"这表明,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宝钗更重视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当时能有这样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

  薛宝钗还认为作诗不能因袭步拟古人,而要勇于翻出新意来,这才可能写出好诗。在第六十四回中,宝钗曾指出:"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是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闻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从中可以看出,宝钗对中国古代诗歌熟记于胸中,并且能够显示出她那目光四射、烛照深微的识见。薛宝钗在理论上主张诗要立意新奇,善翻古人之意,在实践上也是这样做的。薛宝钗的《临江仙》一词就很好地体现了她的这一主张,特别是"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二句,唱出了古今柳絮诗词的最高音,也让人们透过词句看到了宝钗在贾府中因深得众人喜欢而踌躇满志的得意心态。

  第四十九回中,薛宝钗因香菱作诗入魔,史湘云整日大谈写诗,曾对湘云开玩笑说:"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两个现成的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完全可以看出她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诗人的艺术风格还是熟滥于心,了如指掌的,也表明了她的诗歌素养。

(摘编自张庆善、刘永良《漫说红楼》)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诗歌理论上,薛宝钗主张学习古人的寄兴写情,对此脂砚斋评价很高,认为宝钗深得作诗的精髓。

B. 在具体创作中,薛宝钗以"胭脂洗出秋阶影""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传神之笔实践了自己的比兴寄托主张。

C. 欣赏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一位端庄稳重、敦厚温柔、气敛神藏、内蕴外朴的女子形象便会跃然眼前。

D. 宝钗不喜欢作诗用限韵来束缚人,认为那是小家派,所以她对格律严格的唐代近体诗、宋词等评价不高。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宝钗一方面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对湘云作诗大加讥讽,另一方面她却写诗论诗,足见其表里不一、口是心非。

B. 薛宝钗对"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耳目所闻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评价很高,认为两诗都有自己的见解,不同于其他人。

C. 宝钗认为林黛玉的五首咏史诗"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从而对黛玉的诗作予以高度的赞美,从中可以看出薛宝钗主张诗要立意新奇。

D. 宝钗作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写出了"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的佳句,让人看到了宝钗在贾府中深受喜欢而踌躇满志的得意心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说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句未取法唐诗,而是效法宋诗,可见,在此种观点中,唐诗的风格应是重在抒发情兴,而宋诗的风格则重在体现哲理。

B. 宝钗认为,前人所咏昭君之诗有悲挽昭君的,有讥讽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属于后者,没有悲叹昭君。

C. 宝钗聪慧过人,常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如倡导"寄兴写情";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不能因袭步拟古人,要勇于翻出新意。

D. 由薛宝钗的论诗,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的某些诗学主张。他借宝钗之口出来谈诗,并且所谈又见解非凡、有新意,从中足见曹雪芹的独具匠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山

  我天生喜欢山,却没去过几座名山。面对长白山的时候,我既想走进它,又怕走进它。想走进它,是因为它是我心灵的图腾;怕走进它,是因为深深的敬畏。

  雨在这里格外密集。我已在白山市听它喧嚣了三天,每天打着伞在大街上乱走。那个城市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座专门卖山货的大厦,里面有长白山的蘑菇、蕨菜、榛子、雉鸡、熊胆、人参,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山珍。我有半天时间待在那里,它包罗万象,像把长白山撕碎了,一块一块、一丝一缕地摆放在商贩的柜台上。我闻到了长白山浓郁的体香。

  大雨骤停,我们开始上山。从长白山西麓的入口,走进长白山最原始的那一部分,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原始森林。它是树编织的自然之初的混沌状态,以古老和沉默,制造出一种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我看见,每一棵树的面孔,都沧桑欲语。每一棵树的身上,都长满了苔藓,披挂着如网的荆藤,却将岁月的负荷一轮一轮盘旋在心里。有的死去了仍英雄般地站着,枝已枯黄了还是那么美。它们是为原始森林做最后的支撑,为活着的树分担霜和雨。

车子在旷古的寂静中盘旋着上升。山的神秘愈加浓重,氤氲如梦,迷茫若仙。一位画家朋友告诉过我,在长白山,海拔不同树也不同,背包里的油彩不够用。我以为他是艺术家的夸张。但当我的脚、我的目光真正抵达这里,才知长白山隐藏了一幅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长的巨大画卷,在这个倒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