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第2页

  当代的儒家伦理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但事实上,它却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按《诗经·泮水》等文献,起码在春秋时期,中国即存在完整的国家礼乐教育体系,天子有辟雍,诸侯有泮宫,民间有痒序。宋元以降,借助话本和曲艺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礼乐精神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促进人对生活抱理想态度,拥有健康、高尚情操。

B.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典型表现。

C.孔子指出美善差异及美对善的生成与涵养,孟子则正好相反,强调善向美的生成。

D.美介入道德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既立于个体又面向群体和国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从概念入手阐释了美与德的基本关系,再放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具体分析。

B.文章引用《论语》《诗经》等文献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

C.文章分析美与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相融又有差异的特点时,层次清晰且具辩证性。

D.文章认为审美不是道德,却能孕育并涵养道德,这是论述美与善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儒家看来,美是源发意义上人性向善的内部动因,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B.所谓以美储善,是基于美与善的差异而提出,指通过美来生发、涵养人性中的善。

C.中国传统儒家推行礼乐教育,就是利用了美对人性之善的滋养和化育作用。

D.通过美育达成由美向德的生成,革除国民教育弊端,国家道德建设将行稳致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牵手归向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