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100所名校】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第5页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 答案

1.B

【解析】将无毒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不死亡,A错误;将有毒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死亡,B正确;将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不死亡,C错误;将无毒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死亡,D错误。

【点睛】熟记并理解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D

【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3.D

【解析】试题分析: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解:由于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菌体外转化实验时,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从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故选:D.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4.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对该实验的掌握程度。

【详解】

标记物质转移途径是标记其特有的元素或结构,对于噬菌体DNA特有的元素通常是P元素。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A

【解析】

DNA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才能控制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所以噬菌体的各种形状能传递给后代是通过噬菌体的DNA,选A。

【考点定位】遗传物质的功能

6.D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

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B错误;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结果DNA和蛋白质都具有放射性,即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具有放射性,因而无法判断,C错误;DNA的特征元素是P,蛋白质外壳的特征元素是S,可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来确定是何种物质进行细菌内,因此,实验过程中,一组用32P标记噬菌体DNA,另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步骤和结论,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C

【解析】

试题分析:噬菌体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的,根据元素组成可确定,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注入到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此离心时,细菌沉在底部,蛋白质外壳在上清液中,故本题选C。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点评:本题考查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的放射性标记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8.B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细胞类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它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

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正确;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C错误;控制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物质都是DNA,D错误。故选B。

9.D

【解析】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沃森和克里克,故D正确。

10.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要求考生掌握D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掌握氢键的形成。

【详解】

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它们在DNA分子中以氢键形成碱基对。综上所述, 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1分子脱氧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脱氧核苷酸中碱基连接在脱氧核糖的1号碳原子上,磷酸连接在脱氧核糖的5号碳原子上;脱氧核糖的3号碳原子的-OH与另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反应,脱去1分子水形成1个磷酸二酯键,许多脱氧核苷酸分子由磷酸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双螺旋形成DNA分子。

【详解】

磷酸二酯键的位置不对,应该连接在磷酸和另一个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上,A错误;该脱氧核苷酸链的磷酸二酯键连接在磷酸和另一个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上,B正确;该脱氧核苷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的位置不对,应该连接在磷酸和另一个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上,C错误;该脱氧核苷酸链中,下面的磷酸多出一个化学键,D错误。故选B。

12.C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是反向平行的,螺旋形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