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一新课程成长资源:0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作业(人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一新课程成长资源:0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作业(人教版)第3页

(5)B D

【解析】

(1)读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读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向北移动。

(3)A点位于赤道,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故A点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根据等份规律,B点在昼弧上是2×2等份,B点昼长为4小时,20时日落。

(4)济南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点此时位于南回归线处,北半球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小值,过三个月后太阳直射点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5)此时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回归线,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太阳直射点上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地心且与赤道平面有23°26'的夹角。

考点: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晨昏线。

【能力提升】

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读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A.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2.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1.D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该题组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考查学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有资料可知,该地连续3个月,太阳高度在递减,由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0-纬度差,可以得出第1次测量时太阳直射100N,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100S,所以说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

2.第1测量时,太阳直射100N,太阳直射北半球,不是二分二至;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为秋分日;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100S,不是二分二至,选择C。

(2017·衡水质检)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读图完成第下列3~4题。

3. 可能反映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 )

A. 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