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 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 作业第2页

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则其教法亦当不同。

--康有为、梁启超《总理衙门筹议

京师大学堂章程》(1898年7月)

材料三 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光绪帝《定国是诏》(1898年6月11日)

(1)指出材料一中康有为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康、梁的教育改革措施及其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派的政治追求。

思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日本胜我......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等可归纳康有为的政治观点,即日本战胜中国主要因为教育先进,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第(2)问,据材料可归纳出措施是设立京师大学堂,鼓励官员及其子弟入学堂学习,学习内容中增加西学,目的是为变法培养人才,唤醒民众,开启民智。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就是大力兴办教育,让教育为富国强国服务,为挽救民族危亡服务,即教育救国(强国),振兴教育是其共同的追求。

参考答案:(1)观点:日本战胜中国主要因为教育先进,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2)措施:创办京师大学堂,鼓励官员及其子弟入学堂学习,倡导学习西学。

  目的:培养人才;开启民智。

  (3)追求:教育救国(强国),振兴教育。

4.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德国和美国。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19世纪末,光绪帝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思路解析:第(1)问考查明治维新的局限性。根据材料"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天皇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第(2)问主要考查维新变法的内容。从材料"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及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

参考答案:(1)局限性: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2)措施: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

  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思路解析:第(1)问,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依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概括归纳。材料中"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表明光绪帝重视维新派的建议,并多次颁布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