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远 行远】2017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高考第20题对点特训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思远 行远】2017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高考第20题对点特训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页

之花"代表在北京展示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由此可见( )

①各民族文化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走向世界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6.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方方面面。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体现了( )

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象形的灵动、狂草的飘逸、小楷的娟秀,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加上五千年传承的积淀,其内涵和底蕴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字所无法企及的。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载体。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中国谚语总汇·汉族卷》:"众人拾柴火焰高,三家四靠糟了糕。"下列诗文与之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涵一致的是( )

A."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B."高树靡阴,独木不林。"--汉·崔骃《达旨》

C."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

D."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9.专家表示,中国汉字文化和流行歌曲演唱相比,自有其更加深厚、动人的魅力,央视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戏剧性、观赏性极强,同样具有流行性,创新的节目形式引发的高收视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取得高收视率( )

①是因为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是因为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引发观众强烈的文化认同 ③说明了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流行、通俗的文化形式 ④说明了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