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3课《宇宙的未来》教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3课《宇宙的未来》教案第1页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2、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热情。

  3、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讲演幽默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宇宙学的有关知识;

  2、掌握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教学难点】

  1、本文语言带有欧式语言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2.通过本文学习和前面的课文学习,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中国古人曾提出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汉代学者张衡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无限宇宙概念。浑天说认为天地的形状像一个鸡蛋,天与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包着蛋黄。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1543年,N.哥白尼所著《天球运行论》正式提出了"日心说"观点, 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

目前的宇宙理论认为宇宙可能是类似马鞍状的负弯曲形状,该理论源于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的外形如同一个吹起的气球,我们则生活在宇宙的"表面"。斯蒂芬·霍金表示,我们宇宙的形状可能是一种难以置信的几何图形,更接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