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案第1页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学习目标】

1、知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医学、音乐成就。

2、通过对甲骨文等图片的认读、了解,培养我们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果,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严谨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文字的演变及古代历法成就。

【学习过程】

1、 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它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开始的。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 ",也称"铭文"。 晚期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 "。 时期,竹书和帛书开始出现,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2、商朝甲骨文有了对 、月食的记载。今天的农历又叫" "来源于夏朝。到 时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测出 ,以便安排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采用 、 、 、 的方法诊断疾病,并采用 、 、 治疗疾病。战国末期 的诗人屈原,被 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是《 》。春秋战国盛行" ",其中湖北随县出土的 最为有名。

3、思考:"动脑筋"一(第42页)、二(第43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字的演变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第三子目:屈原和"钟鼓之乐"

1、自读,大致了解本目内容。

2、分析理解屈原的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甲骨文: 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

考的历史是从 开始的。

金文: 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比 规范。

大篆: 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

夏朝:今天的 又叫夏历。商朝:一年分12个月,有大小月之分, 增加1个月。战国:24个节气之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