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教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教案第1页

 《说"木叶"》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强调理解"木"的艺术形象的重要性。而全文的中心则是通过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说明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暗示性的特征。对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很有启发。

  学习本文,宜采用如下方法:

  (1)抓住重点读书。这篇课文引用了不少诗篇,疏通这些诗句的涵义,固然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但不能把这作为重点。阅读本文仍然应当强化对文本的解读,应该在理解每个段落乃至每个层次的要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进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中心。

  (2)学以致用读书。课文通过对"木""木叶""落木"等词语的概念及其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象意义的分析,生动地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丰富的暗示性的特征。加深对诗歌语言这一特征的理解,很有助于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应当运用作者提示的方法,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多进行诗歌鉴赏的练习。

  (3)探究提问读书。"木""木叶""落木""树""树叶""落叶",这都是我们天天见到的词语,可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想过其中有什么学问。但是,作者不囿于俗见,从中发现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诗家们都爱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为什么诗歌中只见到"树"或"叶"而不见"树叶"?为什么明明是描写"落叶",诗人们却偏偏要写成"落木"?作者顺着这些问题深入探索,终于揭开了其中的谜团。这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是很好的启示。

  课文解读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出自《九歌·湘夫人》,全诗抒写湘君追怀湘夫人的情景。湘君来到湘江边与湘夫人约会,但湘夫人却只降临在江北的沙洲之上,湘君远远望去,却不能相会,心中愁苦万分。此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湘君"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南朝诗人。此两句烘托秋月初升之境,营造了一种孤独凄楚的氛围。)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