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 教案第1页

课题: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 2 课时 教

标 知识目标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能力目标 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教学方法、手段 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步骤、内容、教学活动 第二课时

C、表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

1、原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

(1)第一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

①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变为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分配制度:平均主义变为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2)第二阶段制度创新阶段:产权制度:国有制变为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D、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何相似之处?(练习上)

(1)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2)都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都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处,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1)国内:①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改革遇到阻力;②南方谈话冲破思想束缚,奠定思想基础;③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奠定物质条件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计划经济:含义:又称指令型经济,对生产、资源、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为谁生产,产品价格,工人工资,生产单位的负责人都由政府事先安排。)

⑴建立: 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具体特征:所有制形式单一,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吃"大锅饭";.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3)影响:积极面: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曾起过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

消极面: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压制了市场、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商品供应不足,给生活带来不便。

市场经济:(1)含义: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完全由市场来引导,通过市场需求的强弱变化来自然调整资源配置。(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为谁生产,产品价格,原料来源,工人工资等都由市场和生产效益来决定。)

(2)基本特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分配。

(3)影响:积极作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

[特别提醒]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就是以行政审批、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市场经济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富裕;国家宏观调控

2. 过程:(1)提出:南方谈话;(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3)基本框架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4)理论进一步完善:中共十五大;(5)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1世纪初;(6)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共十六大:得到进一步完善

3. 特点:(1)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化为市场配置资源为主。(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4. 意义:①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②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宏观调控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④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致历程。改革使我国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商品市场繁荣稳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有其艰巨性、复杂性,还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