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2.4.1传统文化的继承
人教版必修三2.4.1传统文化的继承第1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贯彻新课程要求,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师生良好互动课堂。在教学资料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地融入生活,尽量让课堂生活化,让学生乐学、易学,爱上政治课。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承接第三课,围绕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续讲述文化传承的过程。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善于继承,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能更好地发展。所以只有理解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才能把握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说这一框是学好下一框和下一课的铺垫,本框对整单元甚至整个文化生活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2. 重点与难点:

  从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学习要求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显性要求是"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这就要求学生知道传统文化的特点,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这是课程标准中的隐性要求。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文化的双重作用;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初步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关注文化生活,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现象,但在"韩流""日潮"欧美等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我在教学时,发动学生搜集关于闽西传统文化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查找、交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师生共同分享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及其表现形式。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尝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通过探究活动,课堂辩论,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树立对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