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 教案第1页

课题: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 1 课时 教

标 知识目标 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感、责任感。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3、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重点、难点 1、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2、难点: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手段 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步骤、内容、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利用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问题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对外开放的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1、前提--国家主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内容--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外国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3、经营方式--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

4、原则--平等互利

5、目的--引进资技、学习知管,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特别提醒]  对外开放的内容主要是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引进人才等。途径主要是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城市等。

(二)、对外开放的背景:

1、国际:(1)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2)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必然要求。亚洲"四小龙"等腾飞的借鉴意义。

2、国内:(1)十年"文革" 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4)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5)是党中央吸取历史上闭关锁国经验教训的结果。

(三)、对外开放的过程

A、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概念: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经济特区的 "特" 体现在哪里?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2、经济特区的特点

(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引进技术和人才。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

(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误区警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

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有何区别?(练习上)

(1) 区域范围:经济特区限于内地;特别行政区限于统一后的港澳台地区;

(2)政策范围:经济特区只在经济上享有特殊政策,在别的方面与其他地区相同;特别行政区除了外交权和国防权外,按照基本法规定可以行使其他权力;

(3)社会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设立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分析国家在设立经济特区时,为什么首选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

(1)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2)靠近沿海,交通便利。(3)两省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资源丰富。(4)靠近国际市场。(6)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7)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4 、影响(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