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当仁 不让于师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当仁 不让于师 教案第1页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7则、第8则、第9则、第11则、第12则、第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引导学生鉴赏第9则、第13则选文。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选文解读

  在弟子们眼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选文第1则:"叔孙武叔毁仲尼",叔孙武叔是鲁国的大夫,"毁仲尼"就是诽谤仲尼。且看孔子的弟子怎么反应。"子贡曰",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是孔子门下最擅长言谈的人之一。《论语·先进》篇记载:"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意思是说孔门弟子各有所长,能说会道的是宰我和子贡,善于办理政事的是冉有和子路,长于古代文献的是子游和子夏。那就看看子贡是怎么说的:"无以为也",好比说"无用为此",指这样诽谤孔子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呢?因为"仲尼不可毁也"。为什么仲尼是不可毁谤的呢?因为他的才德太高了:"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这句话意思是说,他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简单的一句话就使用了两个比方,而两个比方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把孔子才德的出类拔萃说得淋漓尽致。就是因为孔子太卓异了,所以说他的坏话根本就没有用:"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自绝"指自行断绝跟对方的关系。这句话意思是说,纵使人们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显出他们不自量罢了!

在弟子眼中,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孔子只是一介布衣,他所以让弟子如此尊重,完全是靠自己的德行、智慧和才学。可是孔子本人却非常谦虚。他说,自己配不上"圣"和"仁"这两个字眼,自己可以称道的只是追求"圣"和"仁"的境界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来不觉得疲倦,如此而已。孔子非常尊重弟子的人格。他告诫弟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选文第8则:"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南子是卫灵公宠幸的妃子,因为淫乱放荡,为人们所不齿。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她把持着卫国的政权。孔子最后不得不去拜见了她。《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南子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等待孔子。孔子进门后,面朝北叩头行礼。南子在帷帐中拜了两拜,她披戴的环佩玉器互相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子路是孔子最耿直忠厚的学生。老师去见了南子,子路满肚子不高兴。这说明弟子们没有受到来自老师的压力。且看孔子怎么对待子路的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矢之"就是对他发誓,"矢"通"誓"。"所......者",相当于"假如......的话",是先秦时候人们发誓时常用的格式。比如,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齐国,齐桓公对他十分优礼。他也把齐国当成了安乐窝。重耳的舅舅子犯以及其他随行大臣认为他应该有大志,而不应该贪图安乐,就把他灌醉了打发他上了路。重耳醒来,气愤地拿着戈追逐子犯。后来秦穆公派人护送重耳回晋国的时候,子犯对重耳说:臣背着马笼头和马缰绳随公子巡行天下,罪过甚多,请让我逃命去吧。重耳发誓:"所不与舅氏同心,有如白水!"意思是说,我如果不和舅父同心,请白水作证!孔子对子路就用了类似的格式发誓。"予所否者"可以理解为我假如不对的话、我假如做事情不合乎道义的话。"天厌之"就是说"天厌弃我吧"。孔子这样发誓,是极言自己没有不对的地方,文章的表现力因此大大加强了。总之,这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