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6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6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2、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一、课文悟读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