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 教案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 教案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 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 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 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 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发""兵""胜"。

④ 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 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 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诵读、梳理第一段

1、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3、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二.诵读、疏通二、三、四段

1、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2、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