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教案(1)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教案(1)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掌握"数、发、直、兵、胜"

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学生对主要

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知识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央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一词多义,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在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文本解读

二、知识积累

 孟子、《孟子》及时代背景

 (1)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仁义  思想核心,   仁政  政治主张

  民本思想  主要政治思想,   性善论  仁政的理论根据.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2)《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孟子》共七章,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3)时代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导致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魏国在梁惠王之前是一个强国,但梁惠王期间,连遭强秦重创,衰落下去,以至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至大梁(河南开封 ).为了重新称霸于诸侯,梁惠王不得不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孟子也在这个时候来到了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