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2017-2018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第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课 题 第六课第一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定义和三个基本特征,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归纳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初步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学会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学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导学案》第六课第一课时、《固学案》第六课第一课时。

2.写好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辅助课件;教室安排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准备好课堂用多媒体设备等。

学生准备:利用课余时间通读课文,把握关键词或理出知识框架。完成《导学案》 P36《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设计 学习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媒体运用

情境导入

老师引入新课 唐朝著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画了一幅《斗牛图》,神态生动,连尾巴上的毛都给一根根画出来了。一次,他把这幅画拿出来晒,恰巧被一个牧童看到了,牧童不禁哈哈大笑。戴嵩很奇怪,就问牧童为什么发笑。牧童就笑着说:"牛在角斗的时候,尾巴总是夹在两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画上的牛尾巴翘的像一根竖起来的棍子,叫人不由得发笑。"戴嵩是一位画坛高手,但他对牛的习性的了解,还不如一个小牧童。说明了什么?实践出真知。

老师通过故事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思考画家为什么出错,从而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PPT:展示有关我们现在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三峡大坝、北京风光等图片